企业文化 > 员工天地 > 正文
 

我们家没有党员

         从小,填表格的时候我都特别羡慕那些自己或者家长能在政治面貌一栏上填上“党员”二字的同学,那二字每一笔每一划都让我心生敬仰!
         我们家没有党员。家里与党员产生最新交集应该是现在了吧,我很荣幸自己能成为一名入党发展对象,从2008年递交入党申请书至今,10年了,我一直以党员的标准鞭策自己,就是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加入到先进的队伍里,在自己的简历,或者子女的简历上,我能自豪地写上“党员”二字。
         我们家没有党员。可是,最初的党员形象却是我爷爷给我塑造起来的。那时候还很小,电视机里播放的都是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而生活上他们“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3年”的艰苦朴素的品质更是深入人心。那是一个万众一心,头顶红五星的年代;那是一个艰苦,浴血奋战的年代。爷爷跟我讲了很多他小时候经历过的故事,共产党员是如何给予帮助以及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战争中,那些故事里都是他到年老时擎着眼泪都说不完的感激与爱戴。
         我们家没有党员。后来,我却嫁入了一个党员之家。家里有位婆婆,今年已经80岁了,她就是一名老党员。花白的头发整齐地梳往脑后,坚定的眼神中透着深邃与慈祥,爬满皱纹的脸上看不出平常老人家的倦容及慵懒,可也像平常老人家一样:爱念旧。她怀念从前:从前的人,从前的事,她就喜欢拉着你的手对你说。往事就像一帧帧布画,在她脑海里翻来覆去,她要说,她就是要对我们这一代没经历过贫穷、没经历过分离、没经历过艰苦的年青一代讲述她内心依然没被岁月浇灭的对家、对党、对人民的热情火焰,她要用她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世上不是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例如爱、例如无私、例如奉献。
         以前的湛江,交通还很落后,通讯也没有现在发达,从赤坎到徐闻要整整一天的时间,如果遇上下雨,一路的红泥坑洼,车马根本过不去。所以,家在这头,爱人却在那头,双方聚多离少是常态。婆婆的丈夫,公公也是一名党员。那时的徐闻不像今天一样城市化,满眼的荒山野岭,野山动物还满林子跑,粮食、水电更是稀有资源,那时的鸡就是奢侈品。因工作原因,党组织决定委派公公下到徐闻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公公义无反顾。从此,他便与徐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徐闻人民一起并肩作战,为今天的徐闻打下了基础。婆婆身为一名党员的妻子,自己本身也是一名党员,服从组织安排,让徐闻的人民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是每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舍小家才能为大家,党和人民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而那时,在电机厂工作的婆婆一个月的工资才是15元钱,大家住的都是集体宿舍,一张床得挤好几个人。而远在徐闻工作的公公好不容易回家一趟,那时的南华大酒店住一晚上可是要5元钱的啊。所以,每当公公回来的时候,为了省下住酒店的5块钱,同床的党员同志就会不吭一声地自觉把床位让出来,相对于其他的同志,婆婆亦然,主动奉献。
         时间一晃,便是几十年。婆婆目光由近及远,我也仿佛看到了那个淳朴的年代,尽管生活艰难,可人们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目光炯炯有神,那是对党和国家信念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帮互助。精神、信念,就是需要这么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今天,公公和婆婆的儿女也跟其他党员同志的儿女一样,作为一名又一名的党员,在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奔波着,为惠及更多的老百姓而努力着。
         我们家没有党员,可我一直努力着,向身边所有优秀的党员同志学习,接受党组织的检阅,希望我能顺利地通过考察期,像公公,像婆婆,像所有党员同志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成为我们家第一个党员。(文/黄思欣)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隐私  |  后台管理
copyright@2014  湛江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