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 员工天地 > 正文
 

【档案话港史】奋斗筑就奇迹 孤岛建起现代化深水港——湛江港调顺岛港区建港始末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外反侵略斗争激烈,中国为支持正义斗争,对部分被侵略的国家提供物资援助。为了满足援外物资的运输需求,国家计委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于1965年5月31日同意交通部等部委的联合报告,在湛江新建出口援外物资专用码头和矿石专用码头,编号为652工程。

        1966年11月,第一水运工程设计院向交通部提供了南坡村、调顺岛和霞海村等地海边三个选址的比选方案。交通部专家经过反复研究,一致选择调顺岛方案,认为该区海域水深,岸至水深处距离短;挖泥量少,有利用维护使用,且有远景发展的余地。

(652工程选址:调顺岛海边浅滩)

大幕开启,创业者涌向调顺岛
        1966年12月5日,交通部正式批复652工程动工,并实行新的施工组织形式,以使用单位湛江港务管理局和主要施工单位第四航务工程局共同组成652工程指挥部(后期相继改组为652工程建设委员会、652工程革命委员会,下统称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指挥部除了组织六个施工队伍进行码头、大提、铁路路基、护岸、机械安装等工程,还外委房屋、公路等工程。

        1967年2月始,施工队伍陆续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几千人涌进一个仅有一千多居民的孤岛,由于调顺岛依靠水上交通运输,施工人员物质缺乏,住房困难,指挥部向当地公社、大队寻求支援,当地村民积极响应,他们腾出住房,让出用具,派出村民、牛车帮助运料搭棚,为施工人员解决住房问题。调顺村还出动民工几百人,积极支持工程建设。

(调顺岛村民帮助施工队伍运料搭棚)

        由于筹备时间短,设计图纸、施工材料、机具以及生活等方面的设施尚未齐备,施工人员出现了延期开工和马上动工的两种意见。指挥部分析两种意见,认为如按照前一种意见,工期需至少推迟半年。为了统一认识,指挥部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指示,围绕能否尽快动工进行热烈讨论,统一了认识,纷纷表示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马上动工。

        1967年3月10日,652工程破土动工。指挥部职工及当地民工共8000多人汇集调顺岛,他们个个斗志昂扬,干劲冲天,在海滩上架设机械设备,搭建临时工棚,把毛主席语录和工人口号、标语悬挂在工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建设652工程。

(652工程破土动工)

不畏艰辛,守岗尽责攻坚克难
        1968年,文化大革命渐入高潮,工地几个主要领导被扣押及批斗,工程领导力量大减,部分项目被迫停工。在动乱环境下,指挥部努力克服困难,始终坚守岗位,副指挥张仁恕曾被群众批斗数十次,但仍然主持工作,他和工地几个主要领导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奔跑于调顺岛、霞山预制厂各个工地,部署生产,抵制武斗,对工人进行思想教育,确保工程不停工。他说“只要工程不停工,脑袋丢了也没关系”。工程师张至忠过去因病切除了一边肺,身体虚弱,在武斗期间,他一个人顶几个人的工作量,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废寝忘食地工作,严格检查工程质量。工人李焕被人利用派系动员离开岗位时,他不仅坚决拒绝,而且耐心说服其他工人留下,还与大家利用两个工班时间完成184立方的预制任务,创预制方块的最高纪录。

(工人坚守岗位施工)

        调顺堵海大堤是652工程的主要项目之一,由于工程量大,砂石土方量达30万方,其运输能力未能适应,且难以有充足材料,直接影响工程施工。在研究施工方案时,有人提出要6条方驳、5条拖轮、2条救护船、3台高压水泵、20辆自卸车,还要建造拥有1.2万吨运输能力的船舶和自办一个机械化石场才能建成大堤。指挥部否定该提议,决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发动当地公社社员近三千人,组织10个为工程生产石料的石场,土法采石,源源不断地供给石料。在航运部门的大力支援下,组织大小木船近500艘用于石料运输,运力最多时达5000多吨。由于公社的大力支持,终于在1968年底建成长达2.3公里的调顺堵海大堤。

(调顺堵海大堤工程施工现场)

厉行节约,科学施工多快好省
        根据钻探资料初步分析,调顺堵海大堤需加建反压护道,使基础淤泥(或软土)向堤外挤出凸起以防止地基滑移,但是需增加费用和延长工期半年以上。反压护道对堤身安全是有作用的,但基础土质如能承受建筑物荷重,建设反压护道则是浪费。为此,指挥部成立了设计、科研、施工三方人员组成的科研试验小组,在大堤寻找两段地质较差且有代表性的地段实地试验,安装观测设备,将土填至设计标高,加上附加荷重进行观测,并采取分段分层间断填土,使基础淤泥、软土层固结,增加抗压强度。通过试验证明了大堤不加反压护道是安全的,为国家节约60万元,提前完成大堤施工任务。

(工人在建设调顺堵海大堤)

厉行节约,科学施工多快好省
        航道整治工程是652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根据初步地质钻探情况,航道中心有三块板岩,长约500米,最宽约120米,最厚有3米,需清除土石五万多方。由于开挖水下岩石难度大,有工人就提出用铲岩挖泥船来施工,可是华南区域只有1艘,已有任务不能调用;而后又提出采用水下爆破,再使用抓扬式挖泥船清理,按此法,需延长工期和增加投资。指挥部召集技术员调查研究,弄清楚了岩石的性质和分布的厚度,调查得出新的结论是岩石与原来初步钻探资料不一样,岩石并不是一整片,只是表面铺盖着20~80公分厚的砂板岩石。因此,可以使用大型链斗式挖泥船施工。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顺利地完成清除砂板岩石任务,打通了港口的航道。

(工程船在海上作业)

齐心协力,打赢三场会战
        1970年初,652工程进入尾声,上级要求指挥部需在“五一“前完成工程并交付国家使用。当时,前方大仓库、矿砂堆场尚未竣工和门吊未有安装,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面对挑战,指挥部决定开展生产会战,展开轰轰烈烈的“赛革命、赛团结、赛贡献、赛进步”运动,工人干劲十足,把决心书、表忠书、挑战书贴满现场,决心以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的精神,确保“五一”前完成工程建设。

        率先打响的是“建设前方大仓库会战”,机修连深入现场保证机械随坏随修,为了加快仓库大梁预制件的安装进度,他们改装了一辆17米长的大平车用于运送预制件,又把最好的吊机开到现场吊安大梁预制件,吊预制件由原来每天只能吊4至5块猛增至24至25块,最高时达28块。仓库工程整体进度很快,最终赶在“五一”前竣工。

(建设前方大仓库现场)

        参加“建设堆场会战”的修建连在连长阮振祺的带领下,顶风冒雨战严寒,时间紧,他们增加工时,坚持每天多完成一些任务。在作业过程中,不断改进方法,工效不断提高,将打钢板桩和铺六角块的工效提高了七倍,提前完成坑道堆场任务。他们说:“为保证工程按时完工,没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吃不了辛苦”。

        参加“门吊安装会战”的主要是一批退伍军人,由老工人邹明禄带领,他们发扬军人敢干敢拼的精神,迎着困难上,挑着重坦冲,把一般的吊机巴杆接长至23米在25度角的情况下,将七吨多重的门吊转轴塔准确安全地吊上去,打破要搭30多米高的钢架才能安装门吊的常规,为国家节约几万元开支。

(门吊安装现场)

欢欣鼓舞,现代化港口初露端倪
        1970年5月1日,652工程进行投产试用,随着装载生盐等货物的“红旗160”轮顺利靠泊新建码头,整个工地一片沸腾,宣告调顺岛港区正式开港。这座港口拥有2个万吨级泊位和1个工作船码头、1个登陆艇码头,年通过能力达110万吨。此外,还建有仓库1.2万平方米,铁路20公里、海堤2800米,公路16公里、堆场4万多平方米等配套设备设施。同年10月23日,652工程通过交通部验收,并交付湛江港务管理局使用。

(投产使用的调顺岛港区码头)

        调顺岛港区是在文革动乱年代,没有任何外援,边设计边施工,全部利用国产材料的情况下,历经三年零两个月时间建成投产。建设期间,施工队伍遵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指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筑就了奇迹,建成了一座技术复杂、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性港口工程。它的投产使用有力地支援世界人民反侵略斗争,也揭开了湛江港第三作业区装卸生产历史的序幕。此外,由于大提的建成使用,使调顺岛与赤坎陆地相连,从此改变了孤岛状况;昔日岛上村民大多从事农业及渔业,因国家征收土地建设港口,岛上大量青壮年吸收到湛江港务管理局和其它驻岛单位工作,基本每户都有人入职国营企业,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因海而生、因海而变,调顺岛由曾经的孤岛渔村,筑起了现代化港口。51年来,经调顺岛港区进出的轮船带来了世界各国商品,也运送出一件件中国制作,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载体。如今的调顺岛港区是湛江港三大主要生产港区之一,拥有万吨级深水泊位6个,其中1个15万吨级煤炭专业泊位,港区内拥有完善的铁路集疏运体系,年吞吐量超过1300万吨,是中石化全国5大煤炭基地之一,也是华南重要的煤炭集散中心之一。

        茫茫苍海,奔腾不息。调顺岛港区员工一直在奋斗的路上,用创造从无到有,于惊涛中培育了“为人朴实、作风务实、工作落实”的“三实”精神,在这种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调顺岛港区书写更为辉煌的蓝色海洋梦。(转自集团)

(中石化全国5大煤炭基地之一、华南重要的煤炭集散中心之一———湛江港调顺岛港区)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隐私  |  后台管理
copyright@2014  湛江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